红楼说砚:是雅趣?还是市井无赖?
笔墨纸砚,古代文人离不开的四样”宝贝”。文人是风雅的,那些雅趣,总是会不知不觉渗透进日常所用的物品中。砚,是书画诗文不可或缺的文具,文人们天天用它,久而久之,也渐渐成为了集铭文,雕刻,诗词,绘画为一体的“工艺品”“收藏品”。红楼梦中,探春一定是喜欢收藏把玩砚台的,她那张大大的花梨大理石桌案上就放着数十方宝砚呢。
说到宝砚,名砚,有一块与红楼梦有关的名砚不得不提,那就是“脂砚斋”所珍藏的“脂砚”。这块砚台不大,来头却也有趣。明朝有个文武双全的名妓,叫薛素素。据说是当时的十项全能才女,人又长得美艳可爱。江苏吴县人氏,居住在南京。(唉,也不知这金陵地界,怎么出了这么多才女)据载,她“诗、书、画、琴、弈、绣无所不能,尤工水墨大士、 山水兰竹。胡应麟《甲乙剩言》云:‘素素姿度妍雅,言动可爱,能书,作《黄庭》小楷,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 不仅如此,她还善挟弹,骑马和走索,自称女侠。挟弹的功夫一流,可以先发出两弹,让后弹在空中赶上前弹,并将其击碎。
当时素素和不少文人名士有往来,其中有位叫王穉登的,送了素素一方小砚。珊瑚红漆砚盒的盒盖上,是仇十洲的女儿仇珠画的素素小像,像的右上方是篆刻的“红颜素心”四字。砚背刻着王穉登题的行草诗句:“调颜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落款“素卿脂砚王穉登題”。后来这方砚历经几百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辗转到了张伯驹先生手中。张先生手中的这方砚的边缘,多出了一行字:“脂研斋所珍之研其永保”。或许是这小砚曾经被某人收藏,爱若珍宝,此人以“脂砚”命名了他的居室,并且用“脂砚斋”这个名号朱笔批改了《红楼梦》。这方砚台后来曾在1963年,故宫举办的“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展出过,但文革中,却神秘失踪,下落不明。如今只能从当时报刊上的黑白照片,一睹真容了。
关于脂砚斋这方藏砚的真伪,红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明确结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董桥的一篇文章—-“脂砚斋杏花”。文中说董桥的一个新加坡朋友在南洋旧货摊上买得一个楠木杏花笔筒,上面刻着“脂砚斋清玩”。笔筒非常精致,包浆也好,杏花,印文,刻工都是上乘,不象新仿。当然这个笔筒是不是脂砚斋的清玩,谁也不能肯定。文中也提到了那方“脂砚”,并怀疑那脂砚的真实性,但那位新加坡朋友说,反正假也假得浪漫,像他那件脂硯齋楠木杏花筆筒那樣。是呀,真的固然再好不过,就算是个假古董,看看画,读读诗,品品雕刻,也是很浪漫的一件事情,不是吗?
文人就是文人,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都是有性格有感情的。砚台天天用,文人自然对它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于是案上之砚成了有君子之德的朋友。古人称砚为"石友",又给它取了名字,字号,封了官。 宋朝苏易简写的《文房四谱·砚谱》中写道:“ 石虚中字居默 ,南越高要人也。隐遁不仕,因采访遇之端溪 ,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从此砚台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官封"即墨候"。
红楼梦中,贾政出了一则谜语: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谜底是砚台。看谜面,端方,坚硬,存默(墨),必(笔)应,紧扣砚台的形状,质地,功用,又能引申出一个"正直不阿,话不多却言出必诺"的君子形象。作者让这则谜语出自贾政之口,应是符合这个人物性格的。虽然政老爹谈不上是君子,但他是崇尚这些君子之德的,在贾府同辈人中,也算是文人气息最强的一个了。很难想象从贾赦贾敬之流口中,能说出这类谜语来。
砚,在文人眼里这般,但到了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手里,则成了打架的工具。红楼梦闹学堂一回,写得热闹好看:
尚未去时,从得脑后“飕”的一声,早见一方砚瓦飞 来,并不知系 何人打来的,幸未打着,却又打了旁人的座上, 这座上乃是贾兰贾菌。 贾菌亦系荣府近派的重孙,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 以二人同桌而坐。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 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见金 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 烟,便落在他座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 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贾菌如何依得,便 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 也抓起砚砖来要打回去。贾兰是个省事的, 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 干。”
这瓦砚,砖砚,本折射出的是文人浪漫风雅的情怀。把那些刻有精美花纹的古宫殿砖瓦磨制成砚,供于案头,即可欣赏,又可发思古之幽情。”魏铜雀台瓦砚","汉未央宫瓦砚"………这些赫赫有名的殿台楼阁已尽数淹没在流光中了,唯有案上的砖瓦砚,还在默默诉说昔日的繁华。诗礼簪缨的贾府,小孩上学也用这散发着历史人文气息的砖瓦砚,只可惜这些生在温柔富贵乡的子弟们,却用它们打起架来。市井打架,砖瓦齐飞,这满口“之乎者也”的贾府学堂,则是"瓦砚砖砚"干仗,打架都显着富贵气。 曹雪芹描写这段打闹,不飞端砚歙观,而飞瓦砚砖砚,是否也在有意突显"钟鼎之家,书香门第”的"市井无赖”气呢?华丽丽的大厦,木渐朽矣……
文/帘卷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