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声音,你能听到吗?
文/帘卷荷香
听雨,是要有心境的。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搭了个塑料顶棚的违章建筑,每每下雨,噼里啪啦声不绝于耳。有次我向父亲抱怨,说这个塑料顶棚真不好,雨声嘈杂,觉都睡不好。父亲笑着说:“下次再下雨,你就把那塑料棚当成芭蕉,雨打芭蕉,这可是绝妙好听的声音哦。”后来再遇下雨,我便照父亲的话试了一下,想象屋外是两株碧绿的芭蕉,雨滴打在宽大的芭蕉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还别说,这么一想,顿时觉得雨声动听起来,仿佛一首极富韵律的乐曲,于是“卧听芭蕉报雨来”,一宿好梦。其实雨声还是那个雨声,只因为心态的不同,便有了嘈杂动听的区别。 中国古典诗词里,经常会出现雨声,春雨,夏雨,秋雨,芭蕉雨,梧桐雨,枯荷雨,这些雨落下来,落在诗人的心上,便沾染着诗人的心绪,拨响着不同的曲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的这首虞美人, 描述了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的情境,少年得意,壮年孤旅,老年寂寥,心境不同,听雨也就分别听出了惬意,悲凉,落寞之感。
雨声,可以随着心绪的不同而变幻,同时,不同氛围的雨声,又能撩拨起人不同的心绪。比如暮春的风雨声,总能勾起一片惜春之意,于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于是“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绿肥红瘦”,于是“昨宵窗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而秋雨呢,“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雨打秋荷,看的是衰败,听的是萧索,怎能让人不生凄凉之感?若雨声与心境互相作用,则越发地唏嘘感慨。比如羁旅之人若听到那雨打秋荷的声音,则更会牵扯起离情别绪,那雨声淅沥,便成了心上的呜咽。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说到雨打秋荷,就不得不提李商隐的这句了。当年诗人借宿骆氏亭,想念着远方的崔氏兄弟,秋阴欲雨,眼前的池塘里,是枯荷一片。。”干荷叶,色无多,不耐风霜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荷叶是不耐霜的,经过霜打,荷叶就萎顿蔫垂了,雨若落在这样的荷叶上,不知还会不会发出什么声响。而那个秋天,飞霜却晚,荷叶未经霜打,虽已干枯,但还不至于萎蔫,雨打在这样的荷叶上,应该是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的,这样一来,雨声便可听得了。诗人面对萧瑟清景,思绪翻飞,忆往昔之欢笑,感今日之孤零,即使天未雨,他也仿佛听到了那冷冷的雨声。在他眼里,这满池的枯荷,就是为凄厉冷瑟的夜雨准备的。此夜,注定辗转无眠。这首诗,未雨已雨,未写已写,作者的孤独落寞,就在那一片枯荷影中,扑面而来。这枯荷雨声,千年来,吟咏不绝。
这句诗,林妹妹也是喜欢的。大观园,荇叶渚,秋荷残破,萧瑟不堪。舟行其间,宝玉说那些破荷叶可恨,应该拔去,可黛玉却说她独喜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于是宝玉忙说不拔了。黛玉为什么喜欢这句?大概是因为对这句有强烈的共鸣吧。寄人篱下,总会有飘零之感,那种离情,思念,孤独,应该和当日的李商隐的心境类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那雨打秋荷之声,打在了李商隐的心上,也同样打在了黛玉的心上。这里,曹雪芹把原诗中的”枯荷“,写成了”残荷“,到底故意还是无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残“字可以很好对应前面宝玉说的”破荷叶“,相比”枯“字,又多了几分败意凄凉。要我说,这些能勾起伤心的残荷,应该尽数拔去才对,否则秋夜雨来,林妹妹岂不是又多了几个不眠之夜?有些奇怪的是,黛玉倒要留着它们。想来,是她对花草的怜惜吧。暮春葬花,是不舍,冷秋留荷,也是不舍。鲜活的生命在凋零逝去,终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能多留一刻,就多留一刻吧。那曾经翠绿的荷叶,如今在秋池上枯残,在秋雨中哭泣,像极了红颜易老人憔悴,这又怎能不触动林妹妹的心怀,惺惺相惜呢?
雨,滴滴答答,下了千年,敲过谁的窗,又敲打着谁的心?不知如今的人们,可还有心情听雨,也不知几人听出了欢快,几人听出了悲凉。春天马上就要来了,让我们一起听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