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八记:生活在此或有你影子
文/止水
留守
- 引子
小乔村位于巍巍大别腹地,近几年,交通虽有发展,但道路于此都是尽头。这里山多,田地少,收成难以养家。为了生计和后代,人们纷纷走出大山,有如突围。刘五一就是该村突围人之一。
(一)
太阳早出来了,五一厂里的人也纷纷起床。
“全频道,昨晚玩啥?”厂里同事幺鸡问。
“学‘84号文件’啦。”五一揉揉眼睛。
“么玩起‘84号’?没跑片子吧?”
“‘136号’没角,‘金融风暴’更没角,只有将就啊。”五一看来是昨晚小胜,精神还不错。
“全频道”是五一的绰号。因五一嗜赌,样样还行,如撮牌84张牌,他戏称为“84号文件”;麻将136张牌,他戏称为“136号文件”;掷骰子、炸金花(炸点),钱进出快,他戏称为“金融风暴”。“跑片子”则被他们对输了回家拿钱的戏称。
五一和妻子年初就离家出来了,他有一手好技术,且是白天的工作,又不累,收入可观。可他那赌习在年中就将妻子推跑了。有的女人嘛,水性杨花,妻子早和她初中同学好上了。现在,五一的赌习终将婚姻推向离散的边缘。
“叮铃铃。”我接电话,儿子的,免提哈,你们也听听:“六七呀,乖……”
“爸,你和妈什么时候回家啦,我想你们。”六七是五一4岁的儿子,在老家他同大字不识几个的爷爷和奶奶留守。
“过年就回哈……”
……
五一挂罢电话,“唉。”叹了口气“可怜的孩子”。前段,五一和妻子约定,春节回家办离婚手续。
(二)
黄昏的小乔村格外美,人们纷纷收工回家。六七的爷爷刘三和他隔壁的邻居张哥收工走在村前的小路上。
“张哥,你那孩子读了三本大学,花了多少钱啊,找到工作吗?”爷爷刘三问。
“莫提呀,老哥,四年花了十几万,已是债台高筑。以前是盼星星盼月亮读大学,现在是盼星星盼月亮找工作,好早点还债,这不,孩子这几天在家闷闷不乐,像是精神不正常啊,我又不能说他什么,难啊。”
“哦,那是,不能多说孩子,说急了,人跑了,你能得到什么?去年赵村的不是有个孩子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家里人说了两句,后来不是精神失常,现在在满村闲逛吗?人安全最要紧,没人在,啥都没意思啦,你也想开点。”刘三劝开了。
“爷爷,我肚子饿了。”不知不觉他俩回到村头,六七迎着爷爷。
“其实,我这孙子也可怜,他爸妈说是要离婚,这是打的什么工啊。”刘三小声对张哥耳语道。国庆节,同五一一起打工回家的偷偷告诉过刘三,儿子儿媳要离婚,这些都瞒着六七。
“六七,肚子饿了,那床头还有方便面。你先吃着,乖。”爷爷哄着六七。
“你也要宽心啊老哥。我也要回家做饭了。”张哥也劝上刘三了。
不知不觉,太阳已下山,小乔村静默中。
(三)
时间飞快,已是春节前夕。五一和六七的妈妈回到了小乔村。次日,六七妈妈拉着一个行李箱出门。
“爸爸,妈妈哪里去呀!”六七粘着妈妈。爸妈迎合着六七,眼泪在他俩眼角,他俩掩饰着,婚姻无法挽回,六七妈妈这次是回来办离婚手续,今天就去她新家的。这一切因马上春节,他们不得不哄骗六七。
“妈妈春节要到厂里值班,为你要挣好多钱的,你在家要乖,我过年后再来看你。”妈妈说,五一也应和着“是,是。”
那可怜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留守着,六七整年盼啊盼,盼回的竟是妈妈转眼就走。
当然,真相孩子不知道。
尾声
除夕之夜,小乔村礼花齐放,灯火辉煌。留守的“3860”(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终于和自己的亲人围坐在一起。
六七说“今年没有妈妈一起,明年就好了。”
“恩,六七,爸爸给你压岁钱。来和爸爸干一杯。”五一岔开了孩子的话。
“咿呀咿呀,得得锵锵,咿呀咿呀……”
“快吃,赵村那孩子来了。”爷爷也给你100压岁钱。
奶奶在旁边拉起了衣角:“六七,我去上饺子去。”
……
承诺
“收废书——旧报哇——”吆喝声如歌,老张又来君子小区了。每每他总抬头和五楼探出身子的妇人相视一笑。这场景已有几十年了。可最近没了老张的身影。
一日,一后生敲开了妇人五楼的门,说受人之托要请她喝杯咖啡。如约二人在咖啡厅坐下,后生递上半张纸条说:“我是收废书孤老张的养子,他前几天已经去世了,让我将这给你。”妇人接过纸条,纸张发黄了,她戴上花镜:
我要做你的影子
和你如影随形
看完妇人也从随身破皮夹里拿出半张纸条和刚才那半张合在一起,她的半张上有:
你走我也走 你舞 我也蹁跹 你歌 我就和 即使不能在一起 我也会承诺 天天看看你 直到永远
妇人拭了拭眼角,慢慢地向后生讲了其中的故事。他们本是同窗,相爱至深,却没能走到一起。离别时老张写了这段话一人一半。但他没想到老张会用收废书的方式和她天天相见,更没想到老张为这一诺竟是数十年。妇人太了解老张了,老张一定是,怕影响到她家庭的和睦……妇人唠叨着“收废书哦”起身道别了后生。
妇人不紧不慢,远处似乎传来“收废书——旧报哇——”如歌似的吆喝。
- 她
今天,她又依靠在门框边望着门外,只不过与五十年前不同,她今年八十岁,已满脸皱纹。几十年了,依着门框张望,已习惯了。
旧时,她本是殷实人家姑娘,识得书本,写得一手好字。只因家庭被划分为地主成分,至三十岁才嫁给大山里一个文盲。她初有不甘,那又如何呢?那时,走到哪里都一样,她认命了。好在她偷偷带着的几本书聊慰着她,有空她就看看。
许多的故事和许多的人物,可以说她在书里都见识了,她坦然的很。婚后育有三子:文、红、仁。她过着日出日作,相夫教子的日子。生产队社员们对她的不公诸如叫喊:“地主小姐,你今天去干……”反正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随后便传来其他社员的哄笑声。收工到家,她还要拾柴做饭、浆衣洗裳。不过,这些她都习惯了。偶尔,确实累了,她就倚着门框远望,可门前的大山挡住了视线,自己是不是该回娘家瞧瞧呢?心里这么想,但她觉着苦水不能倒给娘家父母的,见见父母,心踏实些吧。后来,这倚门框就成习惯了。
丈夫是个能力差到可以忽略的一个人。她拉扯着孩子,像她这种所谓的“大家闺秀”地主小姐是没人帮她的,甚至只有捉弄或避而不及。她也想,人都现实,人心可畏呀。好在孩子们都成器,尤其三子仁与书交上了朋友,她窃喜,可又有何用处?大家不都是靠家庭成分推荐上大学、被招工?
1980年,仁赶上好政策,当上兵,在部队考上了军校,现在转某市地方任处长了。这在仁的老家已是不小的官啦,这些她是一路欣喜过来的,她也去仁那住过,不习惯,还是回来了。
她老伴几年前就过世了,文和红各有家室,和他们一起,都有不便,她自己照顾自己。虽是独居,家里并不安静。这不,仁回县里还能和县里领导说上话,那些社员还有求于她呢!不是今天当初喊“地主小姐”的社员求她仁帮忙,就是当初和她划清界限的亲戚来巴结。今天来担水,明天来送菜……反正老了,她需要,她也知道这些人,那些书里她早看见他们了,说能帮就帮呗。
近日,她从仁电话里得知从严治党抓得紧,这倒让她思念起仁来了,经常倚门框望着,哪怕大山挡住了视线。
今天,她倚门框望着大山,想到年轻的时候从书里看到的一段话:“贫穷苦难是财富……”她就这样,在想着自己从大家闺秀、地主小姐到穷社员到安享晚年中,慢慢的,慢慢的,坐在门槛永远睡着了。眼睛似乎还搜寻着仁归家的方向。
- 路
胡村小学不大,学生不足百人,老师五人:一个校长,一个主任,一个老教师叫梁了梁老师,一个县城下来的支教老师甄老师,一个省招新机制老师辛老师。梁老师在这个学校工作30多年了,他是被其老婆抱怨:“教书教书不如我一年喂一头猪。”的民办教师转正的老师,当年,他在被老婆奚落了好多次后,才过五关斩六将转为公办教师的。要说早应该转正的,只怪他人稳啊,邻里常笑话他:梁了呀,稳啊,就是太过了,就像骑自行车上坡还要带上车刷呀。当然有点夸张。其实啊,梁老师的这性格却是胡村孩子的福气,他的学生早桃李满天下了,在村里是受人尊敬的梁老师哦。这不,在这条清贫路上已走30多年啦。
去秋,胡村小学调来县城支教的甄老师和省新机制补充的辛老师。梁老师高兴了好几天:胡村孩子有了好老师了。照例学校的新任教师要上过关课,在校长、主任和梁老师一起听过俩老师过关课后,听课人直摇头:板书有错字,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事后梁老师找了校长、主任说:“这不行啊,害了孩子。”“这两人是有人关注的,甄是来镀金的,支教一年后另有任用。辛是上面打招呼的,三年后回城。我也没办法。”校长回他。
不几日,镇里教师交流会,梁老师又听到了惊人的消息:甄是县城某中学的后勤人员,压根就没捏过粉笔,上面将支教乡里的指标分到学校,但学校谁人愿下乡里去呢?没法,只好以纸代木,许诺支教回城重用,支教期间除补助外还有评优的优先权。那辛呢,更是上面打招呼,玩的是曲线救国,农村包围城市,三年后回城,且拿的是省里年薪3.6万。老梁听了年薪3.6万心就咯噔了一下,自己30多年教龄,月薪才2200元,刚参加工作就3.6万,反差太大吧。其实这3.6万比起行业外的也有差距,谁的亲戚他倒不管,倒是这工资让他心里不平衡,太伤自尊了,心里怨着,谁出的馊主意呢?政策好补充教师,可补的啥样的?支教好咋执行就走样呢?在岗的多数咋待遇提得慢呢?老梁回校后郁闷了好多天,他稳啊,还是老黄牛一样教学。
学期末,校长传达新政策:省里要在老师中评定百分之十五的骨干教师,月补700元,本校一个指标。老梁知道了,窃喜。心想自己荣誉证一方便面箱子啊,这回能评上。想想加上700元和辛老师有得一比, 一个安慰吧。评定按程序进行着:自评、校评、上级领导评。本校评定时老梁见着校长、主任都在自己的名字上打了勾,甄和辛也是。老梁等待着,结果他名落孙山,胡村小学评定的省骨干教师是主任。老梁不解,找到校长。校长说:“主任走的是上层路线,我都不知道。算了吧,这学期学校模范评给你。”“骨干教师评百分之十五,这也是明着将本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弄得骚动啊,何况评出的是,苦干的不是骨干、骨干不骨干。我自己也有意见啦。”校长也有牢骚。老梁的心给重重的撞了一下,本想能评上,安慰一下受伤的心,这倒好,心有点撕的感觉。一个个不是上层路线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曲线救国,我梁了,路是不是真太稳了呀,想着,好怨恨自己,咋这样的稳?教书须有定力,投机却总钻营,抱怨、不平总不能在孩子身上撒气吧,马上要期末考试了,老梁挣扎着,在一年级教室里复习“人”字。
年关近了,他昔日的学生们都满载而归,都忘不了到学校看望他。尽管学生们打工也好、为官也好、开公司也好,工资待遇高,可他们都是走的正途。梁老师看着,心里倒没有不平,只是高兴。
转眼,新学期开学了。老梁在家里将去秋期末,校长评给他的新模范荣誉证放在那方便面箱子里。整整衣服,夹上讲义走上他走了30多年的上班路,上班去了。
- 四爷
四爷本姓卞,因排行第四,我们习惯尊称他“四爷”。四爷中年丧妻,其子女都各有家业。因老人家不适应在外,自己孑然一身守老屋,算是空巢老人吧。在老家有孩子们的钱物接济,他的生活无忧。当然,一个人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钱,他穿的朴素,吃的简单,以致生病都不去看医生,自愈。因此,四爷有闲钱是远近有名。
近年,国家保险政策不断,保险公司一个接一个地开。因竞争激烈,各公司业务员(有的叫经理)的业务也延伸到了社会的边边角角,四爷这里也不例外了。四爷不止一次的同他的孩子们说:我在家不孤独,常常有推销保险的人老和我唠家常,搞讲座呢。每每孩子们都想着自己不在父亲身边:也好,他们陪陪父亲也好,至于保险完全是不需要的。四爷坚持着,他自己也常思着:你保险不就是穿着别人的衣服滚雪球?因此,来者揣着希望而来,两手空空而归。四爷的闲钱还在。
事情有了转机。四爷59岁那年,又一个推销经理来了,这次来的不是别人,是昔日的村支书,父母官啊。要知道,该村支书还帮过四爷家好多忙呢,在村里口碑不错。照旧先唠唠家常,叙叙旧后言归正传。老支书说自己刚退休现在是保险公司业务经理,自己买了一个奖长寿保险,该保险,人的岁数越大,分红越多,以后钱用不完,划算的很,不知四爷有没有兴趣。四爷还是听着,没说话:说长寿哪个不想呢?心似乎动了,点了点头,有点犹豫,是啊,可以保长寿还生钱。想归想,心里矛盾着,先前来了那么多拉保险的我都守住了,这次难道?怪也怪开发这个产品的人,一下子抓住了老人的心里,谁个想死?谁人不想长寿?这保险太有诱惑了。经过老支书能将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几次三番的游说,四爷这次没守住,铁下心买了一份奖长寿的保险,只是压箱底的闲钱都耗上了。自然,老支书是笑着离开的,四爷呢?也是乐呵呵的,想着长寿生钱,生钱长寿呢。
四爷似乎身强体健,冬天在墙角晒着太阳,眯着眼想着,这保险公司,在我身上怕是赚不到钱啊。一连几天晒着,有时还唱唱家乡小曲,惬意得很。然好景不长,老人长时间晒太阳在冬天对血压是有影响的。他在61岁那个冬日暖阳里,还是在墙角,四爷脑出血。救助不及就这样去了。
孩子们急忙赶回来办完丧事,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那张奖长寿保险单。四爷刚享受两年长寿奖,孩子们心痛:您省吃俭用,这奖能奖来命吗?可怜的父亲啊,钱财不用有啥用啊,您也带不去。我们对不住您啊,我们孩子们如能轮流回家陪您,您会倒下早早的去了吗?
四爷去了,奖长寿保险,他享受了两年。
孩子们也都返工作岗位了,无法,四爷的孙子们都在城里上幼儿园,每月要消费好多钱呢。
- 长寿面
食商念一年级,是父母的独苗。他爸常年在外打工,只为他将来的求学而奔波,他妈照看他的学习和生活。
食商快过生日了。当娘的省吃俭用肯定是要做点啥给孩子吃的,食商也在掰着指头数,想着这个生日能吃到啥?
生日终于到了,食商早起洗漱完毕,他妈就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对食商说:“吃吧,孩子,这是一碗长寿面,是妈昨天刚买回的新牌子‘长寿面’。吃了长寿。”
“嗯”食商呼啦啦的吃,感觉味道真不错。他妈看着心里特高兴。吃完了,食商向他妈要了这”长寿面”的包装,想着到学校去告诉同学呢。
食商到了学校,举着精美的包装袋坐上了自己的座位,可能太高兴,没看见老师在教室后面呢。老师看见他举着的精美包装袋就上去询问:“ “老师,我今天生日,吃了我妈煮的一碗‘长寿面’,这是我妈买的‘长寿面’袋子。”食商对老师说。
“嗯,祝你生日快乐!能将你的包装袋我看看吗?”老师想满足孩子的虚荣心。
“嗯。”
食商递给了老师:“食商以后要多吃米饭,你开始做作业吧。”老师看见了这是一袋过期、无生产厂家标示的三无食品,老师无语,可同学们羡慕。
一整天,食商特高兴。
- 群众大会
达村召开群众大会。说是群众大会其实是户主会,因年轻力壮的出外打工了,在家里的是“3860”(老人妇女)的队伍。开会地点达村小学,说是学校,其实没一个学生和老师,因生源减少早都撤到镇上去了。
惯例,乡村里这类会到会是七齐八不齐的。会前人们家长里短,聊东聊西。
“唉,我的孩子在这里读书多方便,只可惜马上这校园也荒废了。”张嫂开了腔。
“么荒废了?不是左边教室在卖肉,右边教室在卖货,中间教室开着麻将馆,怕不热闹?”旁边秋婶抢了话。
“多好的学校呀。”前面老村委接过了:“达村小学走出了好多学生和老师,有出国的,有大老板,各行各业都有。以前,隔壁村的都来我们这读书啊。这里经常举行文艺演出、放电影、农技培训,村集体第一台电视机就在这播放;全镇村集体第一部电影机就是我们村的,也在这常放映。这里当时是我们村火热的文化阵地呀。现在,只可惜啰!”
“现在热是热闹,只是乌烟瘴气。”
“现在不也有别村的来这里打麻将?”
“你那思想过时了,老村委。”
“我们那时出不了达村,现在小孩不得不出达村啊。”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
“各位户主,现在开始开会,今天会议的内容主要是一事一议。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集资修路,第二件事是如何为镇计生办主任的岳父庆生(其岳父为达村人)……”
村支书讲话了。
“散会。”
“……”
“3860”的队伍三三两两散去,身后,达村小学阵地还在。
- 方乙
方乙高中毕业后在小队当上了新社员。他整天和社员们一起干活,时间长了,心有不甘:我好歹也有点文化水平啊,以后就这样吗?没法,慢慢磨呗。
“方乙,村小学要加民办教师了,你去不?”一天村支书对他说。“去呀,方书记,就怕干不好。”方乙话说出口,但又有点后悔,怕方书记收回他的话,换别人了。还好,书记看准了他:“好好干,莫偷懒。”方乙乐得晚上一宿没睡着。从此,方乙成了方老师。
方老师自当上村民办教师后,真是没辜负书记的期望,成了小学里的把关教师。出名了,找上门要嫁给他的姑娘不算少,最终,明妹嫁给了他,他教书,明妹在小队挣工分,相敬如宾,婚后他们养了三孩子。直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方老师要养家户口了,家里父母亲、三孩子、夫妻俩共7人的家庭啊。这样方老师不得不边教学,边请假帮妻子干干女人不能干的农活。如此几年,还是收入微薄,妻子怨言来了:“教书教书,不如我一年喂一头猪。”方乙听着只是苦笑,也好伤自尊,但还要坚守,听说马上要招转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也难怪,那年头民办教师一年工资真叫少,而且与同校的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甚至有的教学任务还比公办教师重。
80年代末,招转民办教师政策真的就来了。方老师和许多民办教师一样,喜得不得了。可是,第一次他没转成,因他没中专文凭。好吧,那就进修呗,等啊等,不几年政策又来了,这次要考试,指标有限,择优录取。方老师既种田,又教书,还当学生复习备考。待放榜之时,方老师排名108,落选了,只转100人。方老师很无奈,情绪低落得很,好在还要招转一次,他又重拾起希望来。
好事不是年年有,这不,后来国家出台了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的政策,由各省市县自定方案。很快县里方案出来了:三个一批即年纪大的退养一批;通过考试转招一批;剩下的辞退一批。
方老师的希望又来了,放下家事,一心应考。这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入围了。方老师好高兴,终于有了回报了。等待来的,却让方老师高兴不起来。政策规定入围人员要政审,看有违法乱纪记录没?看有没有超生的?方老师着实是希望的肥皂泡又破了,按县里规定他是超生了,他心不甘啊,也好困惑啊:我那时结婚,没说不让我们生几个啊,用现在的计生政策倒扣我们,我们躺着不也中枪?方老师无奈极了。世事难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呀。心里五味杂陈;桃李满天下,我还在天涯。妻笑不如猪,再向何处去?
时间是个好东西,方老师心口的创伤渐愈。说是被辞退了,可小学还是缺人,被返聘为代课教师。也是,老不老少不少的,还能干啥呢?他也爱这个职业,只好如此了。
方老师其实是我的同学,只不过我的运气比他好,我当兵在外安了家。前年,我回家见到他,他说他还在代课,兼任村文化员,偶尔办办村里黑板报、写写宣传标语,说村里还用得着他。看上去他确实比同龄人老许多,怎么说呢,我在他身上仿佛看见了中年闰土的形象,黝黑的皮肤,木讷而不失礼节;又仿佛看见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那种境象。和他见面,他看似超脱,我却隐隐不适,在他身上,希望的肥皂泡一个个的破裂,不得圆满,造化弄人,待他不公。不过我的方老师没有孔兄那么落魄,他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了,自己也住上了小洋房,不时还为别人写写对联,主持村里的红白喜事。偶尔,喝喝酒,不过,他不缺茴香豆。
方乙,社员、民办教师、农民、代课教师、文化员。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