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杨克、卢卫平诗歌研讨会”在穗举行
3月24日下午,“杨克、卢卫平诗歌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会议为“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广东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
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积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作家宣传推介,提升湾区文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诗刊》社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等领导、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张培忠指出,广东是诗歌大省,诗人与诗歌,文学与广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杨克和卢卫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优秀作家代表之一,是广东诗坛新世纪以来的领军人物。”张培忠表示,他们关注历史的变革和现实的点点滴滴,诗歌语言随时代而变、又富有温度,即记录了历史又安抚了人心,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在诗坛有较高的辨识度。
与会专家围绕杨克的诗集《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和卢卫平的《瓷上的火焰——卢卫平诗歌精选集》展开研讨。
大家认为,杨克的诗歌十分重视现实生活的提炼与抒写,注重对当代生活中人的关系、人的境遇、人的精神面貌的观察和体悟,赓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呈现了和平和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繁荣变化的现实。
同时,杨克以在场者的细微观察为时代作证,以诗性的表达诠释爱与生命的价值,既对时代的变化和新生的事物保持着敏感和抒写的热情,又在面对着变化中的事物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卢卫平的诗歌大多数着墨于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小见大,借物喻人,充满对人世间苦难的理解和悲怜,在简洁、朴实的文风底下,保留了不可磨灭的人道精神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人活着的尊严、充满韧劲的生命。
会上,杨克、卢卫平分别结合自身创作实际,畅谈了对文学创作的认识。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对近年来广东诗歌创作的莫大鼓励和肯定,也对未来广东文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借鉴意义。”
张培忠表示,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广东作家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佳作,推动广东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标注湾区文学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