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锷:百岁老兵,风范不减
2017年3月5日,在浙江台州黄岩城关镇的一条文脉幽深的小巷-小梅梨巷里,访问了一位老兵,林锷先生。虽说林老年逾百岁,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俗,不失儒雅风范。
投笔从戎
他说,我一九一六年农历二月初九生于黄岩县城关镇,原名叫林伟锷。父亲林求仁(1892-1980)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浙江最早提倡美术教育的人之一。1922年,父亲在杭州创办了全省首家美术学校(私立浙江美术专门学校),并任该校的校长。当年学校培育了许多著名画家,诸如,余任天、张一山等人。也许是受家庭的熏陶,我家兄弟姐妹五人耳濡目染,自幼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抗日战争),也许,我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在家中,我排行老二,小学在城关镇的寺后巷小学读书。
小学毕业后,我到黄岩中学读了二年,那时父亲(林求仁)调到临海,成为临海回浦中学的校董,由此,我在初三转到回浦中学继续读书。毕业那年我21岁(1937年)第一次离开家乡,刚走上社会,适值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大举入侵,东北沦陷,到处轰炸,百姓家破人亡,四处流浪。有志青年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投笔从戎。我胞弟正在江西吉安做事,来信要我到安吉去。未料,那次江西之行成了我人生旅途的转折点。
那些日子,无线电中正在反复播报,日军大举侵略我国的消息。一个动荡不安的岁月,日本军队的进攻,国土沦丧,国家危在旦夕,青年学子,个个满腔热血。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决心报考军校,为保家卫国出力。不过在吉安报考军校的人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在报名的上千人中,只选了一百个人,我很幸运的是名列其中。
1937年,我进入“战时干部工作训练团第三团”(简称“干训团”),后来干训团并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我被编入瑞金三分校十六期政治科。
当年我们政治科学员不仅要学习各种政工课程,还有军事技能训练。通常情况下,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制为三年,不过,那时情况不同,日军大举入侵,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正是用人之时,部队需要大量干部,学制缩短到一年半。
1939年,我从黄埔军校十六期政治科毕业,被派到浙江松阳县古市镇四十二补训团任见习官。三个月后,任补训团少尉排长,辗转几年来,在补训团担任过指导员、上尉中队长、少校大队长等职务。
“补训”
松阳县是一个浙西南的山区小城,我们的工作是在后方为前线的部队做“补训”。所谓“补训团”也就是负责为各军师管区招募新兵,然后,进行训练,再输送补充到前线部队中去。
当然,我们也对前线撤退下来或换防的军队进行休整,补足力量,为重上前线做准备,诸如,军队的整顿、鼓舞士气这些事。
补训团成员一般是抽调基层军官、军士来集训,我们以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来激励他们重上战场、奋勇杀敌。至于说前线下来的伤病员,补训处不仅为他们疗伤,也做鼓动工作。我非常关心前线战事,总喜欢和战士们聊天,为他们鼓气,也借此了解前线的战情。闲谈中,我们为战士分析形势,例如,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保家卫国的故事,以此点燃他们的抗战热情。
将士们在补训处休整,恢复健康以后,重上战场杀敌报国。
随着战争的持久与深入,前线局势越来越紧张,源源不断的伤员从前线下来,看着大批伤病战友的到来,让我们不仅感受到前线战争的紧张,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那些年,什么地方需要我,我就到那里去。
回想起来,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好在早年受家庭感染,我有绘画功底,在军校时掌握了许多做政战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除了做军人的思想工作以外,我们到大街小巷的墙壁上绘抗日宣传画、写抗日标语,出黑板报,宣传前线战事,表演抗战剧目,鼓舞坚定民众与士兵的抗战决心,号召大家“万众一心,一致对外,保卫家园,抗击日本的侵略”。
历期有重上前线战斗的官士,在战斗中和敌人生死搏斗,杀敌无数。战死沙场的壮举消息传来,真是可歌可泣。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抗战到底,胜利在望。
抗战时期的那些年份,成为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岁月,也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我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抱负,“读书、绘画、写作”也能抗敌救国,也能为国家与民族生存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后来,我又被派到三门县去训练县级行政官员。八年抗战,日寇终于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我退役办理转业,通过考试,考上了铁道部南京铁路学校运输系。两年后毕业,分配在上海铁路局北站工作,从事铁路部门的货运稽查工作。办理巡查走私、违章和调解纠纷等事,都尽职尽责地完成。
五十年代后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铁路局安排我们到浙江干部学校二部(铁路系统)集中学习,当年校长是谭震林。毕业后,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洛阳西车站,成为货运室的负责人。
在洛阳铁路局工作期间,由于我在1945年前国共合作期间是国民革命军军官,因为该原因被免职,离开了铁路部门。
1953年,我到了上海,先在一家医院里当会计,但医院收入太低,那时我的几个儿女尚未成年,全家老小生活全靠我一个人支撑,于是,从1955年开始,我在南京开了一个“艺林画室”,后又组立“曙光美术广告画社”,以作画、卖画维持生计。
(林锷50岁时摄)
在美术社里,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文革爆发。
从事画店工作,什么油画、粉画、炭精画、国画、油画,这些活计我全做过,不过炭精画是我的拿手好戏。客人需要我画什么,我就画什么,以画人物为主。
林老先生说:“那时候拥有照相机的人不多,我的画店生意不错,主要收入以画人物肖像为主。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月能赚到一、两百元(当时这样的收入算是很高的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蛮滋润。”想一想,开家画店成本不高,主要靠绘画的技巧,只要几张画纸,几支粗细不一的画笔,一幅幅图画、一幅幅炭精画,就在我的手里出来了。
林老说,我画过一、二十米高的毛主席油画像,不过,我最多画的是一般的人像肖像。一般来说,创作肖像画是一个细活,如果想拿出精品来,一天最多也只能画出两张。这样的生活状态,我们一直维持到1968年文革下放回黄岩。
幸福晚年
1983年落实政策时,纠错平反,我又一次回到郑州铁路局洛阳车务段,恢复了原来的职务。只是复职不久,退休年龄也到了。退休后,我仍回到老家黄岩,我再次拾起了老本行,在城关镇的县前街开了一间画店,称为“黄岩艺林画室”。在那家小店里,我既是老师(教当地青年绘画),又出卖自己的画作,仍以为顾客画肖像为主。
坦率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的退休工资只有几十元,而画店的收入居然高达数百元,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不错。几年下来,在城关镇上也算小有名气。
开画店的那些日子,我不仅出售画作,也带出了不少学生。
当然,我开画店也不完全为了经济原因,或者说,作为生存的工具(因为我有退休工资),也许,为了爱好,我喜欢这个事业,画画,也喜欢有三、五个好友,饭后茶余,大家聚在那间不算大的画室里,一边画画,一边聊天,一边喝茶,一边悠然自得地看看人来车往的大街。
只是时光变换,炭精画慢慢地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在我的心中,一幅幅我的画作带着过往的岁月沉淀依然留在记忆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岁的增加,挥笔创作的那些日子,越发显得难舍难忘。
黄埔同学会
早年黄岩文化馆有个京剧之友联谊会,我与一帮兴趣爱好相仿的京剧爱好者聚在一起,我拉京胡,伙伴们演唱京剧。只是年岁如流水,京剧之友联谊会渐渐淡化了,许多志同道合者常为之惋惜而感叹。后来,我又在孔园中又找到了知音。在园中,我一边拉琴,戏剧爱好者们在旁边唱和,大家自娱自乐,开心极了,也为黄岩的业余文化添了一道景观。
去年(2016),在我百岁生日时,许多亲友,区黄埔同学会的同学、干部,还有许多志愿者来为我祝寿。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唱京剧,我依然为大家伴奏,拉胡琴,并与大伙同唱几段京剧。
说到参加黄岩区的黄埔同学会,林老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们区的黄埔同学还有九十多人,聚在一起,相当热闹。只是现在只有三个人了。在这三个人当中,我年纪最大,最小一个也有96岁了。早先,我们这些黄埔同学相互约定,每月十五号在直下街的黄埔同学会的办公室聚一下,叙叙旧。不过,近年来有几个校友身体不太好,还有人躺在床上靠人照顾,只有我和另外二个校友还会到办公室碰面叙谈。
诀窍
林老先生已经101岁了(2017),依然身体健康,生活自理,谈到自己的长寿秘诀时,他说,我这个人生性豁达,荣辱不惊,为人和善,心态平和。早在黄埔读书时,就已学会拉二胡了,平时喜欢作画,也热衷于弹琴,无论在军队,还是在机关,或者开画店,喜欢交朋友,老老少少的人都有。
去年在百岁寿宴上,我还亲自上阵,拉奏了几曲,为台上表演的人伴奏。有人说,当时我越拉越带劲,一点看不出疲劳的样子。
现如今,我儿女、子孙们生活、工作、学习在上海、南京、香港、黄岩等多地,每逢春节来此看望我。我心情愉快,家庭和睦,儿女孝顺,也是我长寿的因素之一。
(林锷全家福2016)
我的另一个爱好,骑自行车,锻炼身体。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自行车还是一种奢侈品,我就买了一辆作为代步工具。
到了八十岁时,我还能骑自行车与朋友们一起到附近的景点旅游,我们常骑自行车去几十里外的路桥、椒江等地。自行车,不仅是我的代步工具,也是我的运动器具。
时至今日,每天听收音机,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成为我的每天的必备课。欣赏音乐、拉胡琴、唱京戏,书法、作画则是我生活一部分。近年来,腿脚有点酸痛,出去散步的时间少了,但我仍然每天坚持在房间里锻炼。早上八点钟醒来,先在床上做一个小时的全身按摩运动,然后起床。晚上在九点睡觉前,泡泡脚,做些按摩运动。
他说,如果不做这些运动,仿佛一天都会不舒服,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
如今已入高龄,身体尚健,有国家发给退休金安度晚年,家中子孙满堂,其乐融融!
回首往事,八年抗战时期,艰苦卓绝,奋斗一生,苦尽甘来。自解放以来,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建设、工农业、科技、交通、教育、卫生、人寿增长,飞黄腾达,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也不断高升,气象万千。这些成就,都是共产党执政以来,领导有方,才能全国锦绣繁荣,今后更会发扬光大,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美好!